【照片背後】 – 《針山落日》
前作《天際銀河》實在太讓我興奮,因此讓它插了隊搶先發佈。現在又回到早前的 老蛙 Laowa … 閱讀全文【照片背後】 – 《針山落日》
前作《天際銀河》實在太讓我興奮,因此讓它插了隊搶先發佈。現在又回到早前的 老蛙 Laowa … 閱讀全文【照片背後】 – 《針山落日》
實在太幸運!早兩天跟幾位IG朋友登上飛鵝山,沒想到竟然給我遇上超級強烈的放射光! 雖然我曾在YouTube的執相Live Session中分享過強化放射光的後製技巧,但這次我幾乎都沒怎麼做強化,它現場所見就是那麼強烈了! … 閱讀全文【照片背後】 – 《俯瞰九龍》
上一幅《山之浪》中提到,早前我跟幾位相當特別的伙伴一同登上吊燈籠拍攝。這些伙伴的真正身份,就是……港台節目《自在八點半》的拍攝團隊! 初次與攝製隊同行登山,實在是一次相當有趣的體驗!其實也有點像平常拍YouTube片的感覺,因為同行的主持(男)雖然初次見面,大家也相投緣,所以感覺就像之前跟伙伴一起上山拍Vlog那樣~ 雖然由慣於重裝上山的我口中說這番話來,是有點違和感,但看著攝影師和收音師要帶著各種裝備一起爬山,還真是辛苦大家了!特別是最後一段極為崎嶇的登頂之路,回程時還要摸黑而下,相當艱險! … 閱讀全文【照片背後】 – 《日落吊燈籠》
大概每個攝影新手,在熟習了相機操作以後,下一個最困惑最迷惘的關口,就是相片後製了。除了要學習軟件工具的運用,上手以後,都可能仍是茫然不懂如何著手。我認為後製除了學習工具運用,一些思考上的指引也很重要。謹在此分享我的一些想法與心得。 我認為後製可以分為三階段。第一階段是技術修正。就如化妝一樣,要先打好底子,才作進一步修飾。一張照片有甚麼技術缺陷需要修正的呢?主要有兩類:物理上的瑕疪及操作上的失誤。 物理上的瑕疪主要有:鏡頭的設計局限(暗角、變形、紫邊等)、塵埃污點、解鏡頭像力不足(銳利度)、感光元件的表現(雜訊、動態範圍不足)、環境條件不佳(煙霞) … 閱讀全文【攝影隨筆】後製中的思考與判斷 – 後製心得分享
一般拍風景,絕大部分都是使用廣角鏡頭,大概跟我們偏好以廣闊的眼光看周圍環境有關。但其實長焦鏡頭能把場景中有趣的局部強調出來,放大呈現,當運用得宜,效果將十分震撼!引人入勝的程度絕不輸廣角照。 除此以外,限制自己以長焦拍風景,也是一個很好的練習,強迫跳出固有模式,尋找新的拍法!因此,在一個煙霞嚴重的日子,我帶上了一支70-200mm長焦鏡頭,從鶴藪走入八仙嶺,並(盡量)全程只使用這支鏡頭拍攝。來看看我拍到怎麼的風景吧! … 閱讀全文【風景攝影日常】鶴藪直入八仙嶺 全程淨係用長鏡(文字版)
2016年10月20日,正值颱風莎莉佳之豪雨過後,超強颱風海馬未至的空檔,見天色放晴,決定登上香港市區中心地帶之飛鵝山,希望能拍下在颱風侵襲前,異色黃昏中的香港。 … 閱讀全文【風景攝影日常】颱風前夕登飛鵝 灰天爆鏡好坎坷(文字版)
早前在煙霞嚴重的一天,帶著長焦鏡頭,從鶴藪走入八仙嶺。黃昏時份,走到黃嶺一帶,登上了一個小山丘,拍攝泛黃的天色。 … 閱讀全文【照片背後】 –《日落黃昏》
《夢路》 這一幅其實是2015年的作品,為何突然重新發佈呢?原因是早前突然收到一本名為《GEO》的德國自然雜誌的圖片編輯聯絡,表示希望將這張作品納入到它們的2019年月曆中! 該月曆主題為「Dream … 閱讀全文【照片背後】 – 《夢路》
再一次倚仗人事關係,取得了老蛙鏡頭方面的邀請,為它們的新鏡頭拍攝一輯宣傳照。其實自己頗喜歡這一次的構思,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。 上一輯為其MFT 7.5mm … 閱讀全文【攝影隨筆】【照片背後】老蛙鏡頭廣告不會告訴你的事